第三十三章树立华夏数千年之道德风向-《汉末之并州匪政》


    第(2/3)页

    同时孟朝继承汉朝旧制,胥吏政绩优秀者可以升为官员,甚至升为公卿、宰辅。

    历史上汉末是公卿多出胥吏的最后节点。

    汉末之后,九品中正制下,出身决定一切。胥吏从此与官员天地殊途。

    张瑞设计的科举制从最初开始就很接地气,在太原的首次科考,取士两百多人,很多都去充任了胥吏。毕竟在那个时间,胥吏与官员还没有明显的高贵之分。

    在孟朝建立后,《孟官仪》立即以正式典制确立了这一点,从汉朝那里无缝衔接了公卿多出胥吏这一优良传统。

    贪官污吏,这个词其实非常考究。贪官在前,污吏在后。就是因为诸夏百姓在前半段历史更恨贪官,而后半段历史更恨污吏。

    胥吏在后世被堵死了升迁之路,仕途失去希望,就只能将精力用在贪赃枉法,祸害百姓上。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历朝历代的改革,总是溃败于基层吏治混乱。甚至流传出了“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感慨。

    这一点,后世天朝的公职人员体系就非常值得借鉴。

    理论上,一名最基层的科员,能够一路升到权力顶端。执政的高官,也必然有基层的工作经验。

    所以,孟朝官员、胥吏之间,用明文定下了一条铁律,两者能够畅通升迁。给胥吏一个安心、尽责工作的动力。免得整个阶层,数十万计的胥吏整体堕落。

    这条铁律有利有弊,弊端是可能会有暗箱操作。一些纨绔子弟,无法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便去胥吏阶层中,曲线救国。靠长辈提携,最终位居高位。

    张瑞与内阁、礼部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将这条铁律定死。就是因为,相比于整个阶层,数十万与百姓最直接接触的基层胥吏,全体腐化堕落。

    那寥寥少数的暗箱操作,危害还是更轻微一些。有监察御史、巡查使司、锦衣卫、登闻鼓等各种监察手段,官员徇私舞弊等事宜还是要相对收敛一些。

    风宪各司官员的共识是,监察数量较少的官员,远比监察天下全体胥吏更简单、有效。

    除了《孟官仪》,礼部在忙的另一项事情则是统一思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