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个女人的爱-《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2/3)页

    不敢多说了,怕一些女性读者一不高兴把我拉黑了,臧爱亲的事儿就说到这里,我们回头再看刘裕的参军历程。刘裕怀揣盘缠,南下投入到北府军中。

    当时,东晋、前秦的淝水之战已结束,东晋边境相对平静,没有大的战争发生。在和平年代,一名下级军官要想火箭般蹿升,概率基本跟日本主动把钓鱼岛还给中国一样小。

    熬来熬去,刘裕在36岁那年,熬到了北府名将孙无终的司马,一名参谋。

    36岁的刘参谋,在将星云集的北府兵中是默默无闻的(事迹不显),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基本就能看到刘参谋的结局,数年后最多以县团级转业回家。

    天将降大任,时势造英雄,刘参谋一飞冲天的机会,毫无征兆的来了。

    刘裕的发迹,与镇压一次道徒起义有关。

    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不同,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儒学作为一种治国方略逐渐失去原有魅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尚未被广大中国百姓所接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急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为老百姓提供精神支持、医治精神伤痛。于是,上古以来中国人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的思想,与《道德经》、《周易》等黄老理论逐渐融合,道教应运而生。

    道教教义,最初来源于一本奇书--《包元太平经》。

    此书的作者,是西汉的甘忠可,一个方士,今山东淄博人。

    西汉成帝刘骜,爱好祭祀鬼神及方术,甘忠可便将黄老道与儒家谶纬学说相结合,造作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预测兴衰,并幻想天下太平。

    人再牛,也不能在不该说实话时说实话。后,甘忠可预言汉家气运已完,应重新受命于天,被汉统治者认为是妖言惑众,投入狱中病死。

    但《包元太平经》,仍在民间秘密流传。

    到东汉末年,一个读了《包元太平经》的叫张角的农民,创造了太平道,并在全国发展了数十万的道徒,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谶语,最终酿成了著名的黄巾军大起义,也成就了一帮靠镇压黄巾军起义起家的枭雄---曹操、刘备、孙坚等人。

    三国演义中曾经写到,有个叫于吉的人,在浙江绍兴一带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为百姓治病,甚得人心。东吴统治者、小霸王孙策以于吉惑人心为由斩之。后孙策常受于吉神灵诅咒,最终身死。

    这个于吉,在正史三国志中也有记载,也叫干吉、干室,今浙江绍兴市内的枫桥镇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滩等古地名,据说就与于吉有关。

    就是这个于吉,在十二卷《包元太平经》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写出了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领书》,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著名的《太平经》。

    《太平经》受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但同时也宣传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阐述治世之道,涉足政治领域。

    同是东汉时期,西汉名臣张良的八世孙张陵(出生于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得到了《太平经》的姊妹篇《太平洞极经》(144卷),并以此和《老子五千文》为理论依据,以老子(李耳)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天师道。张陵,就成了著名的张天师。

    天师道,要求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故天师道也称五斗米教。张天师著成了道学经典著作《老子想尔注》,并先后在青城山、龙虎山、巴蜀地区传道,传说已成仙。

    在今天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有个毫无规则的大土坑,当地人称其为“药盒子”。因何得名呢?

    张天师在四川鹤鸣山中得道成仙后,与他相关的东西都成了带有仙气的圣物,传说患病的人到他的旧居前抓把土煎水服用,就能治百病,久而久之,就挖成了一个大坑。

    这,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老家旧居院子内的萝卜被拔光、树被剥光皮是一种情形。

    张陵的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时代的汉中霸主张鲁。张鲁将五斗米教发扬光大,汉中甚至几乎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后张鲁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还和曹操成了儿女亲家。

    前面在第一部中提到,西晋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有个心腹叫孙秀的,就是个五斗米教的教徒,他利用五斗米教的势力协助司马伦登上帝位,还害死了西晋的雌雄双璧---潘安和绿珠。

    中原大乱,孙秀被杀后,他的后人渡过长江到了南方,继续在南方传播五斗米教。其中有个叫孙泰的,发展教徒众多。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为加强皇权,给孙泰封了个太守做,由平民一跃成为正厅级干部。

    王恭叛乱时,孙泰还组建军队帮助朝廷攻打王恭,与司马元显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孙泰如果就此做官,放弃传教,可能会是一世荣华。然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孙泰在做官的同时,继续传播五斗米教,教徒遍三吴,这引起了一个豪门大家的担忧。

    谢家。

    谢家的大本营,在会稽(绍兴)一代,东晋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谢灵运曾经用《山居赋》描绘过他们谢家在会稽的庄园的壮观景象。如今,五斗米教在会稽壮大,引起了谢家对家族财产及人身安全的担忧。

    不久,一封称孙泰要谋反的奏章,从会稽进了建康城。在豪门大家和孙泰之间,司马元显很快做出选择—杀孙泰。

    孙泰的侄子孙恩逃到了舟山群岛上,得到众多教徒的拥护,随时准备为叔叔报仇。

    司马元显显然没把孙恩这个流亡到岛上的道教徒放在眼里。他心里只想着怎么对付桓玄、王恭、殷仲堪等这些割据地方、不听招呼的军阀。

    当年,东晋朝廷为了抗衡荆州、扬州军,组建了北府兵。如今北府兵也成了地方军阀,那只有再组建新军为中央所用。

    组建新军得需要钱,钱从哪里来?

    荆州、江州、雍州?不可能,那里的钱是养桓玄等人的兵的。江淮地区?也不可能,那里是养本来的中央军、现在的地方军北府兵的。那么,对不起,这项税收就只能来自三吴地区了。

    三吴地区,即吴郡、吴兴、会稽。这疙瘩是富足,但再富足也经不起中央和地方士族豪门的双重剥削,三吴百姓颇有怨言。

    组建新军钱的问题解决了,人从哪里来呢?

    东晋实行世兵制,即把普通百姓户籍化为两种,一是民户,二是兵户,兵户世代为兵,受国家随时征调。东晋常年打仗,不是跟北方打,就是自己内部打,兵户本来就越打越少,现在又要组建新军,哪里去找这么多人呢?

    司马元显还是有头脑的,他把目光瞄准了一类人—客。

    客是什么?东晋的农民也分两类,一类是豪强地主在自家的庄园经济中拥有的附属农民,另一类才是国家控制的编户农民。

    庄园经济中的这些农民又有两种编制,一是类似于奴隶身份的,一类是本来是奴隶身份但后被赋予相对人身自由的半自耕农,称为“免奴为客”,但这部分也不能说随便就可以离开地主主人。

    司马元显就把目光瞄准了这部分“免奴为客”的人。他以朝廷的名义下了道命令,宣布赦免这部分客为自由身,可离开地主,当然,得有个条件---必须当兵。

    司马元显自以为办了件妙事,把这部分人称为“乐属”,大体意思就是成为自由人后欢欣鼓舞、情绪稳定。

    但是,这道命令却惹来了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反对。

    三吴地区的地主们当然不乐意,大批属于自己的劳动力朝廷一纸文书就给弄没了,而且别的地区不搞,为何单单在我们这搞?

    被“乐属”的客们也不愿意,好不容易从奴隶提高了一下社会地位,成了半自耕农,生活也有保障,这下好,一下子成了把脑袋拴到裤腰带上的士兵,还美其名曰“乐属”。乐你个头,以为我们傻呀,我们精的跟猴似的。

    民怨沸腾,孙恩瞅准了机会。

    399年11月,孙恩从舟山群岛率教徒登陆,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

    继东汉黄巾军之后,道教徒的第二次大规模起义就此爆发。

    东晋朝廷忙派精锐部队北府兵前往镇压,领军的一个叫谢琰,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刘牢之。

    谢琰,一看这个姓,就知道是著名豪门贵族陈郡谢氏家族中的人物。刘牢之则是淝水战役中大破前秦王苻坚的北府名将。

    在镇压孙恩起义的战斗中,孙无终将部将刘裕推荐给刘牢之,刘裕毫无征兆的迎来了自己一飞冲天的机会。

    平定孙恩叛乱中,刘裕屡次充当先锋,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其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长于谋略,指挥有方,善于以少胜多,因此逐步擢升。

    凡成大事的将领,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军纪严明,善于走群众路线。刘裕也不例外。

    镇压孙恩叛乱的战斗中,东晋诸多部队,包括刘牢之的部队,军纪败坏,暴掠涂炭百姓。唯有刘裕治军整肃,军纪严明,深受百姓好评。

    因镇压叛乱有功,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刘参谋一下子由处级干部升为正厅级干部,在东晋朝廷名声鹊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