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神话(兵马俑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第(3/3)页

      吕雉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啐了一口。疲惫如同潮水般袭来,吕雉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床榻,沉沉睡去。

      ……………

      秦王政于公元前231年于戏水之西设立郦邑,至公元前212年,已经一统六合的秦始皇下令迁徙3万家至此,郦邑遂改为郦县。

      骊山的这一段山脉尤其壮美,海拔高耸,山脉两侧呈现出完美的对称。林木郁郁葱葱,山谷与山峰相间分布,层次分明。山体在帝陵南面略作弧形展布,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圣洁而庄重。宏伟的帝陵,便静静地坐落于骊山峰峦的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仿若莲蕊居于正中。

      而在这片土地的一角,分布着众多的陶坑。能工巧匠们汇聚一堂,他们身着粗布衣衫,或专注地雕琢着手中的陶土,或忙碌地搬运着材料。

      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精妙,首先就是需要选土和制泥。

      制作兵马俑的泥土并非普通的土壤,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工匠们选用的是垆土和棕红土,并配以约20%左右的沙子。这些土壤具有较好的黏性和可塑性,能够满足制作大型陶俑的要求。选好的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成为制作陶俑的泥料。首先将土进行筛选,去除杂质,然后加水浸泡,使其充分吸水软化。接着,对浸泡后的泥土进行反复捶打,增强其黏性和韧性,就像揉面一样,让泥土变得更加均匀细腻。经过这些工序处理后的泥料,才可以用于制作陶俑。

      然后才是塑造初胎,制作躯干粗胎,再进行细节加工,面部五官刻画,头发、胡须、发髻等处理、然后是服饰、铠甲等雕刻,完成以上步骤才是阴干与拼接。

      再就是入窑烧制,烧制时间至少需要一星期。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火候,确保温度均匀,使陶俑能够充分烧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烧制完成后,陶俑会从窑内取出陶俑。工匠们会对出窑的陶俑进行检验,查看是否有裂缝、变形、颜色不均匀等问题。对于不合格的陶俑,会进行淘汰或者重新修复,最后进行彩绘。

      烈日下,陶匠们的汗水如珍珠般滚落,却丝毫没有放慢手中的动作。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俑、马俑胚胎在粗糙的双手中呈现出来。

      “赵高,看也看过了,咱们该回去了吧?”

      玉漱微微蹙起秀眉,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如秋水般的眼眸在这些陶俑上匆匆扫过,神色间满是淡漠。对于这些毫无生气的土人,她实在是提不起半分兴趣。

      她费尽心思找借口跟易华伟出来,本就不是为了看这些冰冷的陶俑。心中所念,唯有去看望自己的母亲。一想到许久未见的母亲,她的心便如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恨不得立刻飞到母亲身边。

      而此时的易华伟,却仿佛被这些匠人制作的土人施了魔法一般,看得入神至极,仿佛要将这些陶俑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入脑海。时而凑近仔细观察陶俑的纹理,时而微微颔首,似在思索着什么。对于玉漱的催促,他似乎充耳不闻,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玉漱看着易华伟那的模样,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怨气。轻咬着下唇,莲步轻移,来到易华伟身旁,伸手扯了扯他的衣袖,嗔道:

      “你这人,怎的如此磨磨蹭蹭?我都等得不耐烦了。”

      声音虽不大,却带着明显的不满。

      然而,易华伟却只是微微侧头,给了她一个安抚的眼神,便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陶俑。

      玉漱无奈地叹了口气,双手抱在胸前,赌气地转过身去。她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暗自盘算着,若易华伟再这般拖延下去,她便自己离去,不再管他。

      可一想到母亲若是见不到自己,定会担忧,她又有些犹豫。就在她左右为难之际,易华伟终于缓缓收回了目光,走到玉漱身边,轻声说道:

      “好了,跟李瞻打个招呼我们便走。”

      玉漱白了他一眼,却也没有再多说什么,默默地跟在他身后,向着来时的方向走去。

      李瞻正在官署休息,忽听下属匆匆来报,言易华伟与玉漱前来。微微一怔,旋即整了整衣衫,神色间恢复了惯有的沉稳与威严。轻轻一挥手,带着几名官署匠师快步迎了出去。

    


    


    第(3/3)页